电竞外围博彩下载_亚博比分直播-下载*官网

图片
EN
EN

子思与《中庸》

作者: 时间:2024-04-29 浏览: 来源:

这篇文章介绍一下大思想家孔伋 。

孔伋,字子思,孔子的嫡孙、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。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483年),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(公元前402年),享年82岁。他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,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,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,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。后人把子思、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,子思上承曾参,下启孟子,在孔孟“道统”的传承中承上启下的作用,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,下开孟子心性之论,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。因此,子思的地位在宋元时期以后逐渐提升,北宋徽宗年间,子思被追封为“沂水侯”。元文宗至顺元年(公元1330年),又被追封为“述圣公”,后人由此而尊他为“述圣”,受儒家子弟祭祀。

《中庸》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,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相传为子思所作,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作。朱熹将《中庸》与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
有一段话,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主要阐述了个人的喜怒哀乐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就是“中和”。进而,他又阐释了“中”与“和”,指出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天下的根本是中,符合天下最高道德是为和。达到中和,就是天地万物各得其所,孕育万物,所以他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从个人的自我修养来说就是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具备至仁、至善、至诚、至道、至德、至圣的品德后所产生的效应。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,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。由此可见,子思为中国儒家学说思想体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